《我眼中的適性發展學習與雙語教育政策》
我尚未找到答案,卻也從未放棄。
今天的自學經驗分享想結合家長提問談兩件事:
1.台灣體制內是否可能存在適性發展的空間?
2.大學沒有出國規劃如何因應雙語教育政策?
如何維持台灣體制內的適性發展
前幾天看到某大學教授粉專的留言出現幾位教授對談,討論主題是「家長資源和孩子資質」,提出應當以XY軸畫出座標平面圖來探討每一個區間的「適性發展」,是支持因材施教的論點。以我們家的自學經驗來補充說明,我想提出的是3D立體座標圖:「X是家長資源/Y是孩子特質/Z是開始時點」,我認為一個孩子的教育起於最初的教養環境,也就是家庭教育,進入體制之前原有機會為他規劃適性發展的學習路徑,進入體制後也可以努力維持以提供他養分。
以視覺效果來看3D立體座標圖,往前延伸的 X軸家長資源,極容易在第一時間吸引我們的目光,於是很多不公平的負面情緒慢慢的冒出,卻忘了這只是一條線,後頭還有孩子的特質值得我們珍視與牽引。而 Y軸我也喜歡以特質取代資質稱之,談學習與談發展,不一定要談與生俱來的競爭優勢,有些優勢是有助孩子走過低谷、蓄積強大的自省能力,也許最終無助競爭卻絕對有助適性與自主!最後的Z軸不是偷跑時點而是覺察時點:家長何時認真的觀察、記錄與思考「我的寶貝哪裡與眾不同?是否需要適性發展?」如果家長連孩子的特質都無法覺察,如何期待體制內的以一對多的師長們為我們覺察?孩子是自己的,不是所有物或複製品,絕對是責任。
我在Z軸這條線上遙遙領先,起於Y軸早早被宣告或提醒著孩子不符世俗標準,於是我很想找出讓孩子能不被淘汰甚至安全獨立的其他特質,最後我決定挪移資源到X軸,就這麼從Z軸引領的細高型長方體開始發展。也許過程中有些關鍵變項是醫學/科學無法解釋的幸運,然而,Y軸最大化才是我的終極目標!我想要的不是最方正、或體積最大的那個長方體,而是Z和X軸可隨時間緩緩退縮、成就Y軸最長的扁平橫躺式長方體,穩穩的做他自己。
起步會是在Z軸的覺察時點:
強烈建議家長們多花時間觀察孩子的特質時,重點是和他自己比較,而不是他人。一段時間過後他出現什麼不同?哪方面的不同?耐心記錄。自從開始為成長遲緩的Henry記錄後,我發現我變得很容易快樂~ 孩子些微改變都讓我感受到他擁有自己的速度,也許停滯、甚至學習還會後退重來,我卻也能找到一些屬於他的規律,也就有專屬於他的期待。這類期待不容易變質成虛榮心,也比較不會給孩子造成壓力,因為是由具體細微的記錄所積累,看的是動態的過程,成就感來自於「我竟然看到了!」 (而不是看到某個亮點)
至於Y軸會是些什麼?這是每個家庭獨有的驚喜,也是孩子和父母的緣分。X軸就建議大家量力而為,投入多少也沒有對錯之分,不嫉妒他人是大原則,每個家庭的資源都有個總量,傾盡一切投入教育的背後,他們的辛苦我們看不到;決意不投入教育的理由,也可能是以其他投資支持孩子的未來。大家都偷跑,也有可能大家都跑錯方向?一時的焦慮難免,下一秒靜下來後,問問自己要的是什麼。
========
我們家如何因應雙語教育政策
去年暑假花了很多時間分享神秘的IB教育核心理論,之所以神秘的確和它高額的收費有關,然而,我覺得它的價值不在於高貴不凡,而是其中「ATLs學習途徑 Approaches to learning」的「自我管理 Self-Management」平易近人好實現!自我管理就可以了?是的,#自我管理談的就是過程比結果重要,完全符合我的教養理念,因此,Henry爸爸在受訓時很認真研究這塊,給了我更多啟發。去年的分享,主要是談應用在自學的規劃;今天分享,我們家如何應用自我管理來因應雙語教育政策。
我最引以為傲的,不是Henry一路走來有哪些進步,而是他一路走來的學習都由他的內在動機所啟動!自我管理的關鍵,在於目標訂定要重視過程而不是結果,理由有二:一是太偏向結果,管理的重點會朝向產出是否達標;更糟糕的是二,反思階段容易淪為績效論,而無法思辨孩子真正的優勢與劣勢!(請見照片2重點摘要) 既然標的是英語學習,自我管理的第一步,請想辦法提升與強化孩子對英語的「興趣」,找興趣來強化學習動機才是首要目標!接著才是制定由學習動機支持的學習方案,過程中彈性調整;而過程中的觀察重點不應是學習成效,卻可以是學習成效帶來的情感反應,把握住孩子每一次情感或情緒流露時的線索,試著找出他想說些什麼?試著解讀與確認。最後,設定的階段時間到了,反思的方法是陪著孩子回顧過程,比較自己的初、中、後期有何不同?找出不同,可能是因應問題的方法?可能是看待問題的視角?可能是投入的意願和熟練度?只要是不同,不一定要是正面的、進步的,因為任何「不同」都能透過分析,抽絲剝繭找出孩子學習過程呈現的優勢與劣勢,也才是真正的反思與收穫。
大談理論都很完美,如何執行與落實在繁瑣的學習日常?
(其實都陸續寫過單篇自學分享文)
有關英語學習興趣的啟蒙:
Henry是從中文強勢時期開始的,我們是以快樂學習的概念來包裝新加入的英語學習,也要玩真的,讓孩子感受到快樂才有實益。至於他最後多愛英文,那是我們無法預測與控制的,至少此法可以保有一定程度的喜歡!
有關學習方案與學習方法的規劃與調整:
Henry的英文自學初期並無領先,我們的X軸家長資源總量不夠強大,保有中文而捨棄英文紙本閱讀也備受批評;緊抓著Y軸投其所好以他的聽力學習特質發展英文興趣,順勢也幸運點燃了他強大的內在學習動機。在這大框架下,看到孩子出現任何負面情緒(例如我們曾遭遇幾次霸凌),我會給他很多時間發呆和玩耍,觀察他盡興放空後有無不同的眼神或表示?再找機會和他聊聊對目前所有學習方案的想法:喜歡嗎?因為好玩嗎?會覺得太累嗎?還是變無聊了?這麼簡單粗暴的問題我也重視他的回覆。看到他眼中出現不一樣的光芒,我緊緊把握,目標是提供改變的機會,加強他的自信與成就感。
有關情感的體察調處與優劣勢反思:
這部分是我做得最盡心的部分!以英語自學來分享經驗,當Henry聽老師勸說要挑戰高級英檢時,我站在反對方,理由是當時看不到孩子眼中的光芒,我不希望他以外在標準取代內在動機來訂定學習目標!過程卻又怕他誤解成媽媽不信任他的能力和決心,還要兼顧規劃他的回體制計畫,每天我都做好心理準備,等著Henry展現他崩潰放棄...... 設想此時我該告訴他:「因為勇敢放棄,你得到了什麼?」結果是,我自己學會了「放棄」。
但是Henry最近告訴我,媽媽這些過程中的廢話,也給了他很多安慰和力量!他曾在Outschool課上寫了一篇題為「懶惰」的Essay,誠實聊到自己是個懶惰的孩子,虎頭蛇尾,習慣把沒把握的項目放在後面,一句「這部分明天再說」就結束,而「這部分」也就沒有明天了!當他發現「這部分」竟然爛到無法忽視時,睡前想到也是很害怕的,害怕失敗、害怕面對,此時就想到媽媽總說「沒考過會怎樣嗎?你是為了非要考過才去考嗎?想要考過不等於非要考過!」光是這段話就夠他心安,因為仔細想想,他的生活真的不會「怎樣」!
如果孩子就此不珍惜機會而隨意耍廢呢?我也禁不起。因此,我也常在情感的體察調處時,在孩子面前一起練習我的體察調處。我最常向Henry坦承的就是我對金錢的斤斤計較情緒!例如我想到他沒考過會怎樣嗎?第一句話叫做「3800元報名費丟水溝!」我也試著讓孩子了解,媽媽不是長大了就勇者無懼,會懦弱也會犯錯,更常被現實生活壓得喘不過氣,希望你看到我的這些不足,未來有機會能突破。因此,Henry在X軸家長資源的認知上也有了他的「優勢」,他很珍惜我們給他的資源,不允許自己隨意浪費,他對英檢的要求不是必過,是無論過不過都只考一次,學會接受結果。
以上應用IB核心理論的自學英文分享,對雙語教育政策有何意義?
首先,我們是家戶收入在中位數上下的家庭,我們沒為孩子規劃大學出國計畫,然而,我們也不想直接否定孩子未來的任何可能!我們有的可能只是一份心意,但至少還有心意。因此,我看待每一項教育政策,想的都是如何正面接招與因應,也就是再次回到第一段談到的適性發展3D立體座標圖:孩子的特質有哪些適合引導與支持?家長有多少資源可投入?
相信不少家長看待我們家Henry的特質,都認為在當前的雙語教育政策他是得利者。我想說的是,請回想Henry處於4歲半中文強勢而英文全無接觸當時,我們預知了雙語教育政策?我們當時也是一對互相指責對方無知、竟然沒跟上美語教育潮流的家長,吵吵鬧鬧中被迫以有限的資源做決定,繼續顧好孩子的母語,先試著讓他喜歡英文、不排斥英文,也才能開啟所謂的「學習」吧?
就這麼以卡通開始。隨著Henry愈來愈喜歡英文,特別是英文還跟娛樂緊密結合後,他果然出現了很多雙語學習孩子的特質:覺得英文比中文簡單、只想多學英文!此時雙語教育政策(2017)也還不是很具體,我們並不清楚政策走向會為Henry的未來帶來什麼影響?因此,我還是以Henry所處的學習環境來做選擇,努力強化他的中文學習時數,試著仿照英文引導,#也為中文加入快樂學習的元素!中文一直是我們自學投入最多時數的學科,當然,也包含課外閱讀時間。
最後就是雙語教育政策從2020開始成為熱門關鍵字,政策目標宣示了2030這個令人緊張的期限,就像按下核彈倒數計時按鈕,焦慮也隨之瀰漫。此時Henry爸爸的工作也被雙語教育政策匡著,我們有機會將Henry送往中部最熱門的雙語學習學校,甚至有機會選擇中學直奔IB國際學程,但我們沒猶豫,仍留在一般升學途徑;理由就是Henry的特質Y軸顯示:他並沒有很期待到美國生活、也在我的努力下找到學中文的樂趣、他很愛在台灣的生活等等,我們決定保持現狀繼續觀察有何改變,也想將資源省下來,畢竟養好他的身體最重要。當時我的因應方案就是找到Outschool試上線上課程(2022),那時的自我管理目標是:給Henry試試外師課程吧~ 試試再評估是否需要改變?
我在Henry瘋狂迷上Outschool的各式課程時曾問過他:「如果爸爸媽媽能讓你到美國讀書,也能想辦法陪你過去,你想去嗎?」其實我是毫無計畫的隨便亂扯這段話,目的只為探知兒子最真實的想法,試圖給他最適合的教育,於是就不自量力的先開口。沒想到Henry回答我:「我喜歡台灣,也喜歡現在的學校和以後的學校,其實我也不知道去美國會不會比較好?既然我可以在線上上到美國的課那為什麼還要去美國?」天哪,我當下真心覺得我們不愧是互相亂扯到極致的母子檔!其實我們都不清楚我們的能力極限,對未來也沒有太大的期許,然而我們就是很認真也很努力的活在當下,因應著我們無法逃避的挑戰。從那一刻起,我們的自我管理目標非常明確了,給Henry享有不能出國的美國教育,底限是不能影響主要的中文教育與回體制規劃。
至今我們沒有考慮過爸爸任教的IB,甚至網路也有家長很酸的公開表示「你們是裝謙虛吧?」我們不需要裝謙虛呀,Henry的程度能考上,我們的收入必須徵詢是否有員工補助才能負擔學費,這些都是客觀存在的事實,校方很清楚我們從未徵詢。理由就是孩子的特質並未相對應出現需求!至於Henry為什麼那麼喜歡讀美國書呢?最後我也不諱言,台灣體制教育有很多不適合Henry的「特色」:很多書寫要求、精熟要求,課綱制式沒給老師彈性還縮減時數,長期關注與對照美國課綱的自學經驗,我對台灣教育特色是又自豪又痛恨,水準很高很齊卻毫無彈性!我想Henry也有這樣的感受,所以他積極透過線上課程來享受彈性,英文學習是他尋求自我突破的工具!Henry也許下自己的小願望,以後有能力的話,他也想把日語學習變成下一個好工具。
以上分享,應可看出雙語教育政策之於我們家就是個......政策,我們常說幾年級生很倒楣,哪個世代得利最多,也許有些政策不只是草率無配套,還涉及難解的代間正義(不同世代之間),而我們除了抗爭,很多時候就是無奈的改變自己去適應。我是沒勇氣捨棄一切去抗爭的保守性格,然而我也是骨子裡,永遠不會放棄自己理念與價值的臭脾氣性格!我不想浪費力氣去批判雙語教育政策,但我也不允許它太影響我們的教育方案,捍衛的方式很簡單,先堅守自己的教養理念!當然,必須先花點時間找到自己的理念。
以下為本臉書文留言中亨利媽媽附上的相關文章,一併在此分享:
#EAP
#ELA
#自學資源
#IB自學
#IB
#自學
#線上外師課程
#線上英文
#英文課程
#Outschool
#outschooltaiwan
#outschoolhongkong
Happy Outschooling!
臉書社團將不時舉辦活動送上課金喔!
包含常見問與答
家長群組討論區
▶️LINE 台港官方客服帳號 @outschooltw
服務時間: 周一至周五 9am-6pm
▶️訂閱 Outschool TWHK Outschool 台灣香港 YouTube 頻道,內有新手指南&課程介紹影片。